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蒂姆园林雕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蒂姆园林雕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犬之岛》(Isle of Dogs)?
这部犬的大时代活剧其实是一部关于人的讽刺剧,无论犬之岛猫之岛,归根到底是人之岛。
在一次***访中,韦斯·安德森说他从很久以前就想做一部有垃圾堆元素的电影,他也在自己研究日本元素,就想把他们拼接起来做成一部东西。这提醒了我们这部电影最强烈的对比就是垃圾岛与日本的对比,我们下意识都会把日本元素定位为精致丶脱俗的,同时忘记了一个现实:日本是包装大国,因此生产的生活垃圾也是极多的。
从电影画面上看,垃圾岛与日本元素的相同之处,是都能满足韦斯·安德森对极繁主义美学的倾心,这也是定格动画炫技之必要。但有意无意的,韦斯·安德森因此建立了一个对日本人的矛盾的强烈反讽。
不止于此,他还提供了许多不动声色的暗示。电影第一次让我玩味导演的立场的时刻是,四只好出身的狗回忆自己吃过的好东西时,有狗回忆自己吃牛排的讲究;第二次让我惊醒时是,导演非常细致地描绘寿司师傅准备刺身寿司给科学家的场景,几乎都是虐杀食物——事实上,当我们坐在寿司店里等着寿司出来的时候,是刻意遗忘这一点的,而韦斯·安德森强迫症地要我们仔细审视这一点。
我似乎听到韦斯·安德森的冷笑:你们狗丶你们爱狗者,和那个为着利益而恨狗的***没有什么不同哦。很多人不理解电影后段,为什么***突然悔悟而放权,那是因为他始终以家族利益为第一考量,知道侄子将因此世袭他的权力,无论恨狗还是爱狗,只要保证权力还在其家族手上就好。如果他坚持不放权,革命才会真正发生,终结这操弄黑白两端而来的权力。
事实上,电影里根本没有“爱狗”之人,小男孩Atari要救的是他的护卫犬Spots,但对其他狗的处境漠然,一开始误认Spots已死,他就急忙修好飞机打算自己回去大陆了。至于咸与“革命”的学生们,她们爱的是“正义”与“反抗”,也并没有表露过对狗的爱。学生黑客为了救狗而把神经毒气直接接到杀狗员工的面罩里,证明后来那个夺权的女学生说骂狗者死并不是一句戏言。
《犬之岛》在全网算是好评如潮,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名头加上他凭借该部影片获得了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又使得这部电影的***提升了一个台阶。
我得承认,这部电影确实有韦斯·安德森自己的电影美学在里面,对称风格,阴郁的画风,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太鼓配乐,樱花,相扑,俳句,一众电影界明星大咖的配音,都使得电影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克制,整洁的异样美感。
但可能是文化差异,个人其实并不太喜欢这种风格和机巧,尤其是导演掺杂了大量的政治隐喻,强权政治,种族歧视,反***等等元素,使得观众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思考上,“猫”和“狗”这两者的概念,故事情节反而显得微不足道,颇有喧宾夺主的味道。
当然,电影让我眼前一亮的莫过于最后的结局,从隔离灭绝狗狗当必须爱狗,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同时也走到了两个极端,前者剥夺了民众爱狗的权利固然有错,但后者剥夺了民众讨厌的狗的权利难道就不是强权了么?在这看似温馨的结局之下,韦斯·安德森展现的反而是一个更为黑暗的内核,这是颇有意思的。
(文/星夜行 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犬之岛》讲述了少年为救护卫犬朋友深入犬之岛,和新结交的犬类朋友一起粉碎叔叔***的阴谋,让人和犬能和谐相处。
对称摄影和定格动画的风格本身就很有趣,但更有趣的是整部片子的节奏感,即有西部片的味道,又有节点式的幽默感。
故事的讲述非常完整,除了最后兄弟狗的巧合之外,角色间的戏剧张力还是挺足的。一只不愿意接触人类的流浪狗和一只对狗抱有身后感情的男孩,本来常规的人物关系放到类似末日的生存环境下,就有了孤胆英雄的意境。
另外的狭隘就是开场的五只狗,有四只后半点近乎透明,太龙套了,和主线毫不相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蒂姆园林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蒂姆园林雕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