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弘道雕塑景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弘道雕塑景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
在唐朝,给逝去的帝王陪葬,陪陵,守陵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因为唐朝国力昌盛,万国来朝,外国的使节是都想得到唐朝皇室的恩典,这样自己的国家就会得到唐帝国的庇护,但是自己的国家都很穷,国土***很匮乏,根本拿不出什么珍贵的东西打动唐朝的帝王,那么,陪陵,守陵就成了唯一能做到的事情,不就是牺牲自己一个人,但是和国家利益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再加上陪陵还能在帝王的陵墓外面竖立自己的雕像,这就跟青史留名没什么区别了,是极其光荣的事情,倍有面子。自己的家族和后代也能因为这件事在自己的国家受到尊敬,享受荣华富贵。而对唐朝的帝王来说,外国人给自己陪陵,守陵也是炫耀自己功业的大好事,为后世所敬仰。
谢谢悟空邀请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唐乾陵,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着两朝帝王,同时也是一对夫妻的帝王合葬陵。乾陵历经23年才基本建造完成,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和四个城门,按传统方位来命名。依次是南朱雀门、北玄武门、东青龙门、西白虎门。
有说乾陵有着三大谜团。一是帝、后合葬;二是无字碑;三是守陵的石像没有脑袋。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远的不说,明、清倒是反过来,因此,合葬算不上什么谜。至于无字碑,只要看看帝王墓前立碑的历史便可得知一二。
始于秦汉时期的墓碑,其墓铭文必定是在去世后才撰写。因武则天的身份较为特殊,作为继任者,要怎么评价成了个烫手山芋,也只好“是非功过任评说”了。而最大的谜团反倒是守陵石像为何没有了脑袋?而为何以外国使者守陵的猜测其实却是早已有之。
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石人像因为缺少了头部,其残高多为1.5至1.7米之间,而武则天以外国使者的石人像来守陵, 这在中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何要以外国使者守陵?宋朝的赵楷已作出过猜测。据其《乾陵图》记载,“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 录其酋长六十 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 。
认为这些蕃臣应是前来祭奠唐高宗的人。因在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臣服。武则天雕刻石像,只是为了展现当时少数民族领袖前来参加高宗葬礼的情景。可这样的说法,却并未得到后世的认可。
宋朝的猜测至少存有三大缺陷
一、服饰上,石像大多身穿圆领紧袖的左衽武士袍。历史上,中原一带大多是右衽,只有少数民族服装, 是前襟向左称为“左衽”。这是区分***与胡人的标志。在石像中不仅有少数民族,还有西域人士,且身份与地位极高;
二、手持笏板。石像之人全都双手持笏板。而笏板的作用,是古代大臣们用以上朝时用以记载所说之事。即这些人应是唐朝的高级官员,而并非是一般的外国使者;
秦川渭水之间,分布着七十多座中国古代帝王陵,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其中以秦始皇陵与乾陵最具有代表性,今天就来说说位于陕西乾县城北梁山埋葬着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
乾陵守陵石像
众所周知,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六十一尊蕃臣石像,石像高约1.5米到1.77米,***用了原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故而与***大小如一,这六十一尊石像装束各不相同,皆是按照蕃国觐见时的使臣形象所雕刻,所以我们又称之为“宾王像”。
更为奇怪的是,虽然它们全部双手前拱,并足而立,整齐排列于两旁,但是每个石像上面的头部却消失不见,成为千古之谜。所以无头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无头的原因与公元1555年的关中大地震有关,但令人疑惑的是,为何全部石像都偏偏掉了头呢?这实在解释不过去,所以我更相信是人为破坏的。
不管怎样,即便蕃臣像的头部不知所踪但就目前遗留下来的残迹来看,仍然可以看出大唐盛世时蕃臣林立的盛景,让我们由衷的感慨***的强盛。
石像的来历
这些石像背后全部有铭文,有的铭文之前有个“故”字,说明石像完成时,这个人已经不在人世。比如西侧的阿史那弥射石像就带有“故”字,而据史书记载,他是西突厥首领,早在唐高宗弘道六年就病逝,次年便葬入乾陵,类似的石像有十多人,那么可以肯定这些人不是在唐高宗或者武则天死时期参加祭拜的使臣,那么是谁把他们雕刻成石像立在这里的呢?
实际上,在唐高宗、武则天统治下的唐王朝,国力空前强大,周边国家与唐朝政治经济活动来往频繁,即便唐中宗即位后,周边国家仍然朝贡不断,于是唐中宗在武则天下葬后,雕刻了这些雕像置于乾陵两旁。
为何要在乾陵两旁放置蕃臣石像
根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仿照太宗李世民刻立蕃酋石像,也为父母雕刻了这些石像以“阐扬先帝徽烈”,说白了就是向世人证明高宗与武则天的功绩。宋人赵楷为《乾陵图》所写的“记”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何尝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
说白了,就是夸功,展示***的文治武功。
因为***的强盛,周边蕃属国家使臣甚至帝王,都以能随葬唐帝王陵为荣,唐中宗这样做也为了延续加强武则天时期的外交活动。也有人认为,之所以唐中宗这样做,对周边蕃属带着一种威慑之意。
结语:古代帝王,埋葬先皇,不仅要利后代,更是为了利当下。唐中宗为乾陵立蕃臣石像不仅仅是学李世民,更重要得是为了自己统治下的王朝稳定,那么有这么多蕃相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古代对于陵墓非常重视,一方面它是帝王百年之后的居所,另一方面它也是攸关王朝气运的核心。所以历代天子都重视陵墓的建设,但是各位帝王的建筑风格,规格大小都有很大的区别。大到陵墓选址,小到墓中物品都有很多的规定。从陵墓来说,有的是依山而建,有的是平地而建,基本上是根据皇帝的喜好来决定的。在陵墓物品的摆放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用品作为陪葬品,小到杯盘碗盏,大到家居装饰,甚至饮食书籍都被搬到了墓室之中,这都是要遵循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中甚至发现了墓主人生前使用批阅过的公文,可见这位墓主人生前一定非常勤勉。这些物品的摆放一般要遵循墓主人生前的习惯喜好和特殊要求。
另一类就是冥器,比如棺椁、玉衣、七窍塞等等。这些物品大多数会紧随墓主人左右,在墓葬中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这些物品一般有特定的要求,规格款式都是安排好的,只等墓主人身故便紧随墓主人下葬。
此外还有的就是墓地***的装饰,包括神道、镇墓兽、华表等东西。他们严格说是陵墓的一部分,既不是冥器也不是陪葬品。这类物品一般是由国家按照当时的风俗和惯例指定的。不过,这部分工程完成得较早,也需要经过皇帝的首肯才可以。而乾陵的外国使节像,应该是由于当时唐朝不仅有众多的外国使臣驻跸,同时还有大量的外国人在唐朝任官。他们的造像是文臣武将造像中的一部分,所以,才会有它们的身影存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弘道雕塑景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弘道雕塑景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