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江阴动物金属雕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江阴动物金属雕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什么那么不受统治者的待见?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不被重用。有以下几个原因。
图 辛弃疾
一、来自敌人占有的沦陷区的人,他们的头上被扣上外国的帽子,被认为受到了“***”,忠诚度被怀疑。而辛弃疾就来自金兵占领的山东地区。
二、辛弃疾是坚决的主站派,但掌握南宋权力的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两派势力势同水火,很难受到重用。
三、在宋金战争初期,由于战事吃紧,如岳飞,韩世忠等人,他们都受到一定的重用。但是随着宋金议和,岳飞被杀后,主和派占据上风,辛弃疾成长起来后宋金的主旋律是议和,辛弃疾主战,自然多受排挤。
图 南宋 金 形势
软弱的南宋王朝,醉心于临安的繁华,有的只是勾心斗角的手段,纸醉金迷的堕落,醉生梦死的生活!
辛弃疾只能将满腔热血化为一首首词,抒发心中的不悦。 他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王朝更迭,辛弃疾却只有一位。至少他的词会一直流传下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因为辛弃疾是“归正人”,什么是归正人?就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朝廷对北方沦陷区里的汉人的蔑称。
归正人理念是由南宋孝宗(赵昚,赵构的儿子)时期的右丞相史浩提出来的。这个史浩是浙江宁波人,算是根正苗红的南方人。
当时南宋朝廷南迁以后,对于北方金国占领区里的***态度是很矛盾的。
有人认为应该大加利用,对于留在北方的***,让他们建立敌后根据地,联合抗金,对于南归的,也应该委以重任;有人则认为北方的***都没骨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史浩,他曾经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认为不能重用北方***。
恰好史浩是宋孝宗的宠臣,所以他提出的归正人思想得到了南宋朝廷的重视和推崇,南宋朝廷对北方来投的***大都委以闲职,不敢重用。
辛弃疾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才不受重用。他1140年出生在济南历城,当时靖康之变已经过去15年了,作为沦陷区出生成长起来的***,他在南方***眼中是归正人中的归正人,虽然他曾起义反金而且去南方投奔南宋,但还是没能改变统治者对他的歧视,只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闲职,不仅去不了抗金前线,更没有兵权。
经过长时间被雪藏以后,辛弃疾也变得自暴自弃,开始寄情山水,在江西接连建了两所园林,每天吟诗作赋,看似不问世事,但内心的报国之心仍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是这段时间写的。到他六十八岁死的时候,仍然喊着“杀贼杀贼”死去。
其实南宋对北方***的歧视,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除了像辛弃疾这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情况,有些***甚至临阵倒戈,还有些直接成为蒙古灭宋的急先锋,他们的危害比辛弃疾要大得多。
比如刘整,河南邓州人,他在受到南宋将领嫉妒和排挤后直接投降了元朝,当时忽必烈本来已经放弃灭宋的念头,结果他投降后怂恿忽必烈又重燃灭宋决心,还献上“欲灭南宋,必先取襄阳”的计策,甚至为不善水战的蒙古人打造了一支无敌水师,所以蒙古才能攻破南宋的长江防线,沿着长江一路东进一直打到临安。
还有一个张弘范,河北保定人,正是此人率领蒙古水师一路追杀南宋小朝廷,一直追至广东崖山,并在崖山一战让南宋十万臣民一起跟随小皇帝跳海殉国,“海上浮尸十万”。张弘范的老爹是张柔,也是坚定的反宋分子,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蒙古的大将,张家一门“忠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阴动物金属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阴动物金属雕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